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来源和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Occurrence,Source and Ecotoxicological Effect of Microplastics in Freshwater Environment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丁剑楠[1,2] 张闪闪[1] 邹华[1,2] 张云[1,2] 朱荣[1]

DING Jiannan;ZHANG Shanshan;ZOU Hua;ZHANG Yun;ZHU Rong(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Coope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and Materials, Suzhou 215009, China)

机构地区:[1]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2]江苏省水处理技术与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江苏苏州215009

出  处:《生态环境学报》

基  金: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E0123600);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BK2017018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JUSRP11714)

年  份:2017

卷  号:26

期  号:9

起止页码:1619-162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SCD、CSCD2017_2018、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塑料制品在当今社会中被大量生产和使用,导致其不断进入水环境。环境中的塑料垃圾会进一步分解为很多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残片,即微塑料。微塑料作为一类新型污染物,已受到国内外学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然而,现阶段有关微塑料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环境,而内陆淡水环境与人类接触频繁,其微塑料污染应受到更多重视。为全面了解淡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现状,加强对微塑料污染的风险监控,文章总结了近些年的相关研究,综述了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来源和生态毒理效应。有关研究表明,微塑料污染可能在全世界淡水环境中普遍存在,其在淡水水体、沉积物和淡水生物中均有赋存;而中国内陆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可能尤为严重。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尚不明确,主要直接来源可能包括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排放、水环境中塑料垃圾的风化降解以及水土流失或地表径流形成的陆源输入;而初始源头可能包括了个人护理品、合成纺织品、工业原料以及城镇、农业、旅游、工业区塑料垃圾的不当处置。另外,微塑料会对淡水生物造成物理性损伤和生化水平胁迫,并有可能与其他污染物形成复合污染,对淡水生物产生交互效应。因此,对淡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的深入研究已刻不容缓。今后可在环境因素对微塑料污染特征的影响、微塑料污染的源解析、微塑料与污染物的生态交互效应这三方面加强研究。文章可为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和生态风险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 键 词:微塑料  淡水环境  赋存 来源  生态毒理效应

分 类 号:X171.5]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