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稻虾共作模式的“双刃性”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Dual character” of rice-crayfish culture and strategies for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CAO Cougui;JIANG Yang;WANG Jinping;YUAN Pengli;CHEN Songwen(Key Laboratory of Crop Physiology, Ecology and Cultivation (The Middle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Ministry of Education,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Hubei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Grain Industry,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5, China)
机构地区:[1]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0 [2]长江大学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荆州434025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专项(2017YFD0301400);湖北省自然基金创新群体项目(2016CFA017)资助~~
年 份:2017
卷 号:25
期 号:9
起止页码:1245-125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SCD、CSCD2017_2018、核心刊
摘 要:近年来,稻虾[水稻-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共作模式由于其较高的综合效益而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大力发展。其中以湖北省稻虾共作发展最为迅速,面积大,技术也较为成熟,并形成了"潜江模式"。本文介绍了稻虾共作模式的特点及其发展情况,以湖北省稻虾共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产业调查,结合试验示范和定位试验,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的生产和生态效应,重点分析了稻虾共作模式的"双刃性"。稻虾共作模式的"双刃性"主要体现在(1)稳粮增效,但同时存在重虾轻稻的现象:稻虾共作模式较传统水稻单作模式可增产4.63%~14.01%,改善稻米品质,但部分稻虾共作模式中忽略水稻的管理,导致水稻产量偏低;(2)提高土壤肥力,但同时加剧了土壤次生潜育化:稻虾共作模式土壤中易氧化态有机碳(ROC)、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要高于传统水稻单作模式,但稻虾共作模式土壤颜色偏暗,土壤结构更为紧密,潜育化明显;(3)涵养水源,但同时可能增加水资源消耗:稻虾共作模式中地下水位高的稻田水分利用率提高,储水功能增强,但地下水位低的稻田可能增加50%~80%的耗水量;(4)减肥减药、提高水体养分含量,但同时增加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稻虾共作模式肥料和农药成本分别降低了79.5%和50.0%,稻虾共作模式田面水的全氮、全磷含量及硝态氮、氨态氮含量均高于水稻单作;(5)虫害减轻,但某些病害加重,同时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稻虾共作模式螟虫发生减轻,但基腐病加重,生物多样性随共作年限先降低后又增高。根据以上现状与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稻虾共作的模式优化及建议,如因地制宜,避免盲目发展;研究标准,规范化发展;优化模式,科学水肥调控;因势利导,防治病虫草害,为稻虾共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关 键 词:稻虾共作 水稻产量 土壤肥力 水体质量 病虫草害 生物多样性
分 类 号:S344.9]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