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职住空间关系研究的比较述评与展望    

Comparative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jobs-housing spatial relationship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张学波[1,2] 窦群[3] 赵金丽[1] 宋金平[1] 王曼曼[1]

ZHANG Xue-bo;DOU Qun;ZHAO Jin-li;SONG Jin-ping;WANG Man-man(Faculty of Geographyical Scienc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School of Tourism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 Zaozhuang University, Zaozhuang 277160,China;Insititut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101, China)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100875 [2]枣庄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山东枣庄277160 [3]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北京100101

出  处:《世界地理研究》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32)

年  份:2017

卷  号:26

期  号:1

起止页码:32-44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SSCI、CSSCI_E2017_2018、核心刊

摘  要:职住空间关系因其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要素关系而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虽然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是职住关系研究的发展方向,但不同学科受学科属性影响关注职住关系问题的不同方面,各自的研究立场和结论也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梳理职住关系相关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观点以及存在的争议,从学科背景这个新视角探寻了研究结论差异性的根源,进而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分析发现:社会学侧重于社会政策和个体属性差异影响下的弱势群体职住空间错配研究,对"职住空间错配"假说仍有一定争议;城市经济学强调市场对职住空间关系形成的决定性作用,认为职住分离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阶段;城市规划学者试图通过测度城市通勤验证职住平衡的有效性,虽然备受争议,但其仍是城市规划的理想模型和指导思想;城市地理学则从宏观的空间测度和微观的个体行为变化洞悉城市空间重构及职住分离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总结认为,地理学者应在借鉴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宏观方面要加强基于大数据和全要素信息的职住空间关系集成模型构建和精细化模拟研究,微观上,人本主义视角下的职住关系对个体或特殊群体的影响及其响应的系统研究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关 键 词:职住空间关系  比较述评  展望  

分 类 号:F299.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