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的认知与建构  ( EI收录)  

Cogni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for new-type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陈明星[1,2] 叶超[3] 陆大道[1,2] 隋昱文[1,2] 郭莎莎[1,2]

CHEN Mingxing;YE Chao;LU Dadao;SUI Yuwen;GUO Shasha(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Beijing 100101,China;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College of Geographic Sciences,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2]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 [3]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上海200241

出  处:《地理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22104;41671125;41571138;41842058);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研究重点计划项目(QYZDY-SSW-SYS002)~~

年  份:2019

卷  号:74

期  号:4

起止页码:633-64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7、CSA-PROQEUST、CSCD、CSCD2019_2020、CSSCI、CSSCI2019_2020、EI、GEOBASE、IC、JST、PROQUEST、PUBMED、RCCSE、RWSKHX、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城镇化既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跨学科视野下,围绕城镇化问题的争论和持续研究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产生重要影响,也标志着中国城镇化方向的重大调整。但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科学认知和理论挖掘仍不充分。本文归纳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简要历程,指出半城镇化、特殊国情、复杂因素及治理体系交织的中国城镇化特征,阐明了中国城镇化对世界的巨大贡献,论述作为最显著的人文空间过程的城镇化对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意义,并解读了新型城镇化认知与建构的4个方面理论内涵:人本性、协同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伴随结构主义向人本主义发展理念的转变,新型城镇化应逐步实现从"人口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的转变,其中有6个关键议题:人的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化城乡综合过程与协同研究、资源环境承载与气候变化适应下的城镇化、多样化区域模式、城镇化人文社会空间效应及机制、大数据与技术方法创新。本文尝试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的认知框架,以期为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提供借鉴。

关 键 词:新型城镇化 中国特色  理论内涵  人的城镇化  可持续城镇化  

分 类 号:F299.2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