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1990-2013年东北地区耕地时空变化遥感分析  ( EI收录)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analysis of cropland in Northeast China during 1990-2013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满卫东[1,2] 王宗明[1] 刘明月[1,2] 路春燕[3] 贾明明[1] 毛德华[1] 任春颖[1]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长春130102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3]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福州350002

出  处:《农业工程学报》

基  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50101)

年  份:2016

卷  号:32

期  号:7

起止页码:1-10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4、CAB、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5_2016、EI(收录号:20161602258022)、FSTA、IC、JST、PROQUE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为揭示1990-2013年东北地区耕地变化规律,以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分类方法,提取东北地区1990年、2000年和2013年耕地信息,辅以气候、地形、社会经济等数据,分析耕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面向对象分类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耕地空间分布信息提取,总体分类精度达93%以上;2013年东北地区现有耕地4.17×105 km2,占东北地区土地总面积的33.51%,其中旱田比例为86.24%;1990-2013年耕地总量增加,2000-2013年比1990-2000年耕地增加速度减小,空间上,耕地呈现南减北增的趋势,新增耕地重心逐渐北移,建设用地侵占耕地速度加快,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向东北部蔓延;对湿地、林地、草地开垦减弱,对裸地和海面的农业开发增强,退耕还湿、还草、还林效果明显,耕地变化活跃区处于年降水量在500~700 mm、年均气温在2~4℃、坡度小于3°、高程小于200 m的地理环境中;旱田改为水田规模扩大,旱田质心变化不显著,水田质心向东北移207.41 km。23 a间,虽然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耕地变化有一定影响,但政策调控、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口增长、城市扩张等人文因素仍然是耕地变化和时空分异特征的主要驱动因素。农业发展转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劳动生产效率,将是未来东北地区耕地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 键 词:遥感 土地利用 分类  耕地 目视解译法  驱动力 东北地区  

分 类 号:F323.211] S127]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