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地理来源与生物化学属性对泥炭地植物残体分解的影响    

Effect of geographical sources and biochemical traits on plant litter decomposition in a peatland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刘媛媛[1,2,3] 马进泽[1,2,3] 卜兆君[1,2,3] 王升忠[1,2,3] 张雪冰[1] 张婷玉[1] 刘莎莎[1,2,3] 付彪[1] 康媛[1,2,3]

LIU Yuan-Yuan;MA Jin-Ze;BU Zhao-Jun;WANG Sheng-Zhong;ZHANG Xue-Bing;ZHANG Ting-Yu;LIU Sha-Sha;FU Biao;KANG Yuan(Institute for Peat and Mire Research,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Key Laboratory for Wetland Conservation and Vegetation Restoration,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Changchun 130024,China;Jili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for Wetl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e Changbai Mountains,Changchun 130024,China)

机构地区:[1]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泥炭沼泽研究所,长春130024 [2]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4 [3]长白山湿地生态过程与环境变化吉林省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4

出  处:《植物生态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103;41471043和4160108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500407)~~

年  份:2018

卷  号:42

期  号:7

起止页码:713-72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BIOSISPREVIEWS、CAB、CAS、CSCD、CSCD2017_2018、IC、JST、RCCSE、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不同地理来源的泥炭地植物残体在同一环境中的分解速率一直缺乏比较研究。该研究沿纬度梯度,选择大九湖、哈泥和满归3处泥炭地,以三地的10种植物为分解材料,使用分解袋包装,埋藏于长白山哈泥泥炭地,开展为期1年的分解实验,研究地理来源及生物化学属性对泥炭地植物残体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如不考虑物种差异,从总体上看,随着纬度增加,3处泥炭地植物残体的初始氮(N)含量下降,初始木质素含量、碳氮比(C/N)和木质素/N上升。经一年分解后残体分解速率因植物类群不同而不同,桦木属(Betula)和薹草属(Carex)植物残体的干质量损失率均接近50%,远大于泥炭藓属(Sphagnum)植物(约为10%)。3处来源地植物残体干质量损失率总体上无差异,但比较同种植物残体发现,来自中纬度泥炭地哈泥的中位泥炭藓(S.magellanicum)的干质量损失率(19%)远高于来自高纬度泥炭地满归的(9%)。制约残体分解的因素因植物类群不同而不同,残体初始总酚/N是决定属间残体干质量损失率差异的重要指标。薹草属植物初始N含量和C/N与残体分解速率、泥炭藓属植物初始Klason木质素含量和总酚/N与残体分解速率均呈正相关关系。该研究一定程度上表明,若以纬度降低指代气候变暖,当前持续的气候变暖可能通过改变高纬度泥炭地的植物组成和植物的生物化学属性,来改变植物残体分解速率,进而影响泥炭地的碳汇功能。

关 键 词:纬度梯度格局  植物功能群 泥炭地 生物化学品质  

分 类 号:Q948[植物生产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