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不同耕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潮土肥力特征的影响    

Effects of straw residue on the fertilities of fluvo-aquic soil in different farming mode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黄界颍[1] 阮仁杰[1] 王擎运[1] 郜红建[1] 周林[2] 王慧[2] 于正国[1] 李宗壕[1] 严景[1] 伍震威[3] 单平[3]

HUANG Jieying1, RUAN Renjie1, WANG Qingyun1, GAO Hongjian1, ZHOU Lin2, WANG Hui2, YU Zhengguo1, LI Zonghao1, YAN Jing1, WU Zhenwei3, SHAN Ping3(1. Anhui Province Key Lab of Farml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Pollution Prevention,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2.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of Jieshou, Jieshou 230065; 3. Anhui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re, Hefei 23007)

机构地区:[1]农田生态保育与污染防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合肥230036 [2]界首市农技推广中心,界首230065 [3]安徽省环境检测中心,合肥230071

出  处:《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基  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08085MD89);安徽省省级环保科研项目(2016-13);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710364082);安徽农业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XJ20164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01575)共同资助

年  份:2018

卷  号:45

期  号:4

起止页码:664-669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CAB、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_E2017_2018、JST、PROQUEST、RCCSE、WOS、ZGKJHX、ZR、普通刊

摘  要:2016—2017年通过田间试验对比研究夏玉米季不同耕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潮土肥力特征的影响。试验设置:免耕(NT)、免耕(NT)+秸秆还田(S)、翻耕(T)和翻耕(T)+秸秆还田(S)4个处理。结果表明,免耕、翻耕模式下,秸秆还田均显著增加了土壤碱解氮(+6.10 mg·kg^(-1)、+10.66 mg·kg^(-1))、有效磷(+2.76 mg·kg^(-1)、+6.53 mg·kg^(-1))、速效钾(+38.94 mg·kg^(-1)、+47.7 mg·kg^(-1))、有机质(+1.85 g·kg^(-1)、+0.80 g·kg^(-1))含量,及土壤孔隙度(+2.81%、+1.77%),降低了土壤容重(-5%、-3%),促进水稳定性大团聚体(>0.25 mm)的形成。免耕、翻耕模式下的秸秆还田均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尤其在免耕模式下土壤容重、孔隙度、团聚体和有机质含量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翻耕对大团聚体有破碎作用,不利于有机质累积。

关 键 词:免耕 翻耕 秸秆还田 潮土

分 类 号:S158-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