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在双壳贝类中的感染情况研究
APPLICATION OF THE 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 TO BIVALVE SHELLFISH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PANG Xue-Mei;WEI Yong-Wei;FAN Dong-Dong;LI Chang-Hong;MIAO Liang;CHEN Jiong(Laboratory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School of Marine Sciences,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China)
机构地区:[1]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宁波315211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02218号;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计划;2015C110018号;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A610284号;2017A610281号;宁波市科技富民项目;2016C10042号;2017C10037号
年 份:2018
卷 号:49
期 号:4
起止页码:883-88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AB、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7_2018、IC、JST、PROQUEST、RCCSE、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采用国际兽医局推荐的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检测方法,首次开展IHHNV在双壳贝类(中国蛤蜊、泥蚶、花蛤、缢蛏、文蛤和白蛤)和螺类软体动物(螺蛳、中华圆田螺)中的感染情况。此外,本研究以泥蚶为研究对象,建立了IHHNV在双壳贝类中的实验室感染模型,研究了人工感染泥蚶后IHHNV在其体内的增殖和致病情况。结果显示:在采集的不同种类贝类样品中均检测到IHHNV,其中在泥蚶中的阳性率最高(50%),在文蛤中的阳性率最低(15%),表明IHHNV在双壳贝类中的分布较为广泛,是IHHNV的重要携带物种。在采集的螺类软体动物中均未检测到IHHNV。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来自不同贝类中的IHHNV构成了进化树中不同的分支,其中中国蛤蜊、花蛤、白蛤源的IHHNV属于Ⅱ型感染株,而泥蚶、缢蛏、文蛤源的IHHNV单独成簇,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分支。实验室感染结果显示,IHHNV对泥蚶没有明显的致病性,但可在其体内增殖,在感染后第5天其体内的病毒载量达到最大(1.8×104copies/g),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其体内病毒含量呈现递减趋势,但在感染后第30天体内仍可检测到病毒的存在。本研究结果对对虾养殖尤其是虾贝混养模式中预防和控制IHHNV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双壳贝类 系统发育分析 感染 增殖
分 类 号:S945.4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