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古岩溶盆地岩溶作用模式及古地貌精细刻画——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为例    

THE MODE OF PALAEOKARSTIFICATION AND THE FINE RECONSTRUCTIONOF THE PALAEOGEOMORPHOLOGY IN THE KARST BASIN: TAKING ORDOVICIAN KARST IN EASTERN ORDOS BASIN FOR EXAMPL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拜文华[1] 吕锡敏[2] 李小军[1] 魏伟[1]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地质系 [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

出  处:《现代地质》

年  份:2002

卷  号:16

期  号:3

起止页码:292-29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CAS、CSCD、CSCD2011_2012、GEOREFPREVIEWDATABASE、JST、RCCSE、WOS、ZGKJHX、ZR、普通刊

摘  要: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天然气勘探的核心问题是寻找储层 ,关键技术是对古沟槽、古台地的识别。该区风化壳储层不发育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沉积相带不利 ;二是风化壳岩溶部位不利 ,属于岩溶洼地 ,溶蚀作用较弱 ,充填作用较强。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古岩溶地貌为地势平坦、向东开口的半封闭岩溶盆地 ,这就为该区古风化壳岩溶的发育创造了相对于其他全封闭盆地更好的条件。将岩溶盆地划分为谷地、台地、残丘、沟槽、浅洼 5种三级地貌单元类型 ,东部发育 3个水平岩溶带 ,第三水平岩溶带距夷平面 70~ 85m。根据观察结果及地下水的渗流规律 ,提出深潜流溶蚀带—深泉排水模式 ,为岩溶盆地风化壳储集体的发育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溶蚀作用方式。岩溶盆地在中深埋藏期压释岩溶作用较强 ,有利于储集体孔渗的改善、上古生界烃类的带入、古台地边缘致密带的产生及圈闭的形成。综合利用地质、钻井、地震及测井手段精细刻画了神木—榆林地区奥陶系风化壳古地貌 ,结果表明该地区古台地规模适中、古沟槽较多 。

关 键 词:古岩溶盆地  岩溶作用模式  古地貌 奥陶系 风化壳 潜流溶蚀带  压释水岩溶  岩溶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分 类 号:P544.4] P531[地质学类;地质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