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基于粘液质理论4种抗白癜风维吾尔族药材的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    

The network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s of four anti-vitiligo Uyghur medicines based on Phlegmatic temperament theory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王吉烨[1] 王晓琴[1] 唐赟[2] 张波[1]

WANG Ji-ye;WANG Xiao-qin;TANG Yun;ZHANG Bo(Key Laboratory of Xinjiang Phytomedicine Resource and Utiliz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 of Pharmacy,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2, China;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New Drug Design, School of Pharmacy,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82, China)

机构地区:[1]石河子大学药学院新疆植物药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疆石河子832000 [2]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上海市新药设计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82

出  处:《中国中药杂志》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460566,U1603122)

年  份:2018

卷  号:43

期  号:9

起止页码:1780-178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BIOSISPREVIEWS、CAB、CAS、CSCD、CSCD2017_2018、EMBASE、IC、IPA、JST、PUBMED、RCCSE、RSC、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粘液质理论成功应用于白癜风临床治疗,遂通过4种代表性维吾尔族药材展开抗白癜风的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收集抗白癜风维吾尔族药方及其化合物,通过admet SAR方法筛选活性化合物并使用b SDTNBI方法预测活性化合物的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分析靶点的生物学过程(BP)和分子功能(MF)。构建维吾尔族药材-活性化合物-靶点-生物学过程-体液网络模型(MCTBHI network),分析关键药材、活性化合物、关键靶点及相关体液系统的网络拓扑学参数。建立C57BL/6小鼠体外促黑色素生成模型,验证所筛选活性化合物促黑色素生成的效果。在调节粘液质的7种维吾尔药方中,找到补骨脂、驱虫斑鸠菊、丁香和阿纳其根4种关键药材。共筛选出22个活性化合物,主要为香豆素类和黄酮类结构。预测出58个靶点,其MF与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血红素结合和酶结合密切相关。BP在维吾尔医体液环境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血液,其次分别是淋巴液、脑脊液、消化液。靶点在组织器官mRNA表达丰度在皮肤与体液中的占优,以山柰素和异鼠李素为代表的黄酮类化合物对ESR1,PTGS2,PPARA,PPARG,PTGS1,CA2等靶点关联密切。最后验证山柰素和异鼠李素具有促进C57BL/6小鼠耳部外侧皮肤的黑色素生成。该文解析了抗白癜风维吾尔族药材的潜在网络药理学机制,为理解粘液质的科学内涵提供了相关线索。

关 键 词:admetSAR  粘液质  bSDTNBI  网络药理学 维吾尔族药材  白癜风

分 类 号:R285[中药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