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山西晋中小南庄墓地人骨的C、N稳定同位素:试析小麦在山西的推广
Carbon and nitrogen stable isotope of the human bones from the Xiaonanzhuang cemetery, Jinzhong, Shanxi: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expansion of wheat in ancient Shanxi, 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TANG Miao;WANG Xiaoyi;HOU Kan;HOU Liangliang(School of Archaeology, Jilin University, 130012;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of Shanxi Taiyuan, 030006;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机构地区:[1]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长春130012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030001 [3]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太原030006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80003);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6QY003)共同资助
年 份:2018
卷 号:37
期 号:2
起止页码:318-330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SCD、CSCD2017_2018、IC、JST、RCCSE、RWSKHX、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小麦何时何地对中国北方传统的粟黍农业产生影响是近些年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相关研究表明,小麦对中国北方不同地区粟黍农业的影响存在时间上的差异。古文献及考古研究表明,小麦在龙山时期就开始在中国北方地区出现,但直到东周及其后才逐步对粟黍农业产生显著的影响。为了探索小麦在东周时期在山西地区推广的程度和其对先民食物结构和生业经济的影响程度及其背后的内在动因等,本文选取晋中小南庄墓地东周时期人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先民的δ^(13)C值和δ^(15)N值都比较集中(δ^(13)C值的范围为-9.0‰~-7.5‰,均值为-8.0‰±0.4‰,n=16;δ^(15)N值的范围为9.0‰-11.7‰,均值为10.5‰±0.9‰;n=16),说明他们以C_4类食物为主,也有少量C_3类食物,但动物蛋白消费有所区分。据他们对动物蛋白占有的不同,晋中小南庄墓地东周时期人至少可以划分为两个经济群体,第一个群体可能从事农耕经济,第二群体可能从事畜牧经济。从事农耕经济人群的食物中的C_3食物应该主要来源于小麦,这说明小麦在东周时期开始在晋中地区有所推广。小麦在山西地区的推广、种植和使用,对传统的粟黍农业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使得先民种植农作物的种类有所增加,这应该加快了秦汉时期农业高峰期的形成。然而,山西地区小麦的推广相对缓慢,这可能与当地根深蒂固的粟黍经济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关 键 词:山西 小南庄墓地 东周 C、N稳定同位素 小麦
分 类 号:Q914.2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