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大豆响应荫蔽胁迫的形态及生理机制研究    

Research of Architectural and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in Response to Shade Stress in Soybea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罗晓峰[1] 孟永杰[1] 刘卫国[1] 杨文钰[1] 舒凯[1]

Luo Xiaofeng, Meng Yongjie ,Liu Weiguo ,Yang Wenyu, Shu Kai(Key Laboratory of Crop Ecophysiology and Farming System in Southwest China,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Institute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hua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Crop Strip Intercropping System, Chengdu, 611130)

机构地区:[1]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生态农业研究所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作物带状复合种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611130

出  处:《分子植物育种》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D020130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4M552377;2016T90868);四川省教育厅基金(16ZB0040)共同资助

年  份:2018

卷  号:16

期  号:3

起止页码:979-98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AB、CAS、CSCD、CSCD2017_2018、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在传统间套作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能显著提高土地产出率,在不降低玉米的产出基础上净增加大豆产量,在中国西南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该模式下,高位作物玉米对低位作物大豆形成荫蔽胁迫,限制了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荫蔽胁迫下,红光/远红光比值(R:FR)下降,大豆的光能截获量显著减少,植株表现出下胚轴纤细、叶面积减小、叶柄细长、叶片变薄、易倒伏等典型的荫蔽胁迫表型,极大地限制了间套作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提升。因此,在生理和分子水平上研究大豆对荫蔽胁迫的响应机理,培育耐荫大豆品种,对指导间套作大豆生产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综述研究了农业生产中的荫蔽胁迫,荫蔽对间套作大豆农艺性状、光合作用及倒伏的影响,同时阐述了大豆响应荫蔽胁迫的生理及分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本领域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 键 词:荫蔽 大豆 间套作 生理

分 类 号:S565.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