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李瀚旻教授对“肝肾同源”理论的继承创新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ory of Homogeny of Liver and Kidney for LI Hanmi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吴娜[1] 高翔[2] 叶之华[2] 李瀚旻[2]

机构地区:[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1 [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61

出  处:《中华中医药学刊》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73513,81102531,90709041,30672590,30271562,81274147,81573815,81603484,81703912,30371787);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湖北)重点病种研究项目(JDZX2012054,JDZX2015172);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24230110001)

年  份:2018

卷  号:36

期  号:3

起止页码:619-62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AB、CAS、CSA、CSA-PROQEUST、IC、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肝肾同源"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乙癸同源"的调控机制和"肾肝同治"的治疗法则。李瀚旻教授带领科研团队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继承"肝肾同源"理论的基础上,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性工作。重点阐发肝主藏血与肾主藏精相生、肝主疏泄与肾主闭藏统一、肝主生发与肾主涵养协调的"乙癸同源"调控机制和维持"肾精-肝血相生"、"闭藏-疏泄统一"、"生发-涵养协调"的"肾肝同治"的治疗法则。将"肝肾同源于精血"的认识推进到"肝肾同源于脑、下丘脑-垂体-肝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神经-内分泌-免疫-肝再生调控网络、髓-肝转化和干细胞及其组织微环境",极大地深化和提高了"肝肾同源"的理论认识。创新"髓失生肝"的病因病机,根据肝损伤与肝再生失衡是"肝肾精虚"诸证生物学基础的新认识,揭示补肾"开源节流"的配伍规律。在临床应用方面提出"肝肾精虚"证的客观量化标准,确定"髓"为中心的治疗靶点,强调早期干预的临床应用时机。

关 键 词:肝肾同源 肝主生发  肝再生 髓本质  

分 类 号:R2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