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基于坡面水文连通性的黄河下游河岸缓冲带植被格局优化    

Optimizing vegetation pattern for the riparian buffer zone along the lower Yellow River based on slope hydrological connectivity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曹梓豪[1,2] 赵清贺[1,2] 左宪禹[3] 丁圣彦[1,2] 张祎帆[1,2] 徐珊珊[1,2] 吴东星[1,2]

机构地区:[1]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2]河南大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开封475004 [3]河南大学数据与知识工程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4

出  处:《应用生态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1197;41371195);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8A170004);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16IRTSTHN012)资助~~

年  份:2018

卷  号:29

期  号:3

起止页码:739-74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7、BIOSISPREVIEWS、CAS、CSCD、CSCD2017_2018、EMBASE、GEOBASE、IC、JST、PUBMED、RCCSE、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河岸缓冲带作为河流-陆地之间重要的生态过渡区,恢复以及优化其退化的植被系统对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及实现该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植被格局情景模拟和汇流路径长度指数,分析不同植被盖度和坡度下坡面水文连通性对植被格局的响应,探讨黄河下游河岸缓冲带水土保持效应的最优植被格局.结果表明:坡中格局-粗粒度-集群分布的植被配置方式所产生的汇流路径长度最小、水文连通性最弱,是抑制坡面产流汇流效果最优的植被格局类型.对于最优植被格局,其汇流路径长度随坡长的增加而增加,坡长越长,坡度的作用越明显,水文连通性在各坡度之间的差异越显著;汇流路径长度随植被盖度增加而减小,低盖度时各坡度之间的汇流路径长度差异明显,当盖度达到45%时,各坡度之间的汇流路径长度趋于一致、水文连通性差异较小.实证坡面汇流路径长度随植被盖度增加其降低趋势无规律性,而最优植被格局汇流路径长度随植被盖度增加均呈现出一致的先急剧后平缓下降趋势.在设置的5°~20°坡度范围内,最优植被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盖度变化过程中不同坡度之间汇流路径长度的差异,突显了河岸缓冲带植被格局对水文连通性的影响.

关 键 词:植被格局  情景模拟 水文连通性  汇流路径长度  河岸缓冲带

分 类 号:S157]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