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单、双胎早产的高危因素及早产儿结局比较研究    

Comparison of the high risk factors of single and twin premature birth with the outcome of premature infant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李思慧[1] 龚景进[1] 莫金桦[1] 刘桂红[1] 余波澜[1] 刘世良[2] 王海滨[3] 陈敦金[1]

机构地区:[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广东广州510150 [2]加拿大卫生部公共卫生署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医学院 [3]厦门大学医学院,福建厦门361000

出  处:《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1000405/2016YFC10003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1518)

年  份:2018

卷  号:34

期  号:2

起止页码:171-175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AB、CAS、CSCD、CSCD2017_2018、IC、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目的探讨双胎早产与单胎早产高危因素的特点以及单、双胎早产儿的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单、双胎孕产妇与新生儿临床数据资料。结果研究期间在该院分娩的36 931例新生儿,双胎2080例,单胎34 851例,其中早产5877例,双胎早产1395例(双胎早产组),早产率为67.07%;单胎早产4482例(单胎早产组),单胎早产率为12.86%,总计早产发生率为15.91%,双胎早产率明显高于单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双胎孕产妇不同年龄组早产率比较,在≤22岁组、>22~26岁组、>26~30岁组、>30~34岁组、>34~39岁组和>39岁组中,双胎早产率均明显高于单胎(单胎早产率对双胎早产率分别为:19.65%vs.64.86%、11.45%vs.70.85%、10.49%vs.68.16%、12.88%vs.65.41%、19.67%vs.64.51%、22.83%vs.68.42%,P均<0.05);单、双胎孕产妇不同孕周出生率比较,双胎在孕20~37周之间的出生率均高于单胎出生率;对早产的高危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双胎早产组中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单胎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9%vs.0.16%、1.79%vs.0.16%、2.79%vs.1.38%、32.48%vs.29.65%、19.50%vs.15.84%、2.22%vs.1.41%,P均<0.05);对新生儿的结局进行比较,单胎早产组中死胎、出生缺陷、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双胎早产组(8.68%vs.2.22%、11.20%vs.8.52%、15.35%vs.12.90%,P均<0.05),1 min、5 min、10 min Apgar评分双胎早产组明显高于单胎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3±0.023)min vs.(9.06±0.026)min、(9.85±0.013)min vs.(9.69±0.016)min、(9.92±0.011)min vs.(9.81±0.014)min,P均<0.05]。结论双胎发生早产的风险显著高于单胎,与单胎早产相比,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高危因素与双胎早产的关系更�

关 键 词:早产 胎膜早破 出生缺陷  

分 类 号:R714.7]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