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广州大学法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生视野下食品安全治理的法治化:问题嬗变与机制创新研究>(14ZDC028)的阶段性成果
年 份:2018
期 号:1
起止页码:111-12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SSCI、CSSCI2017_2018、RCCSE、RWSKHX、核心刊
摘 要:互联网突破了消费者聚集和围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众多消费者对同一产品或服务作出评价成为可能,同时互联网也便捷了消费者评价信息的传递。这类新型的信息促成了互联网交易中信任的构建,在互联网交易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这类由消费者提供的信息的质量容易受到多种形式的扭曲。如经营者通过利益诱惑的方式促使消费者作出有利评价;通过威胁或骚扰的方式迫使消费者改变不利评价;通过刷单方式购买有利评价;由竞争对手、消费者或职业差评师等参与制造的恶意差评等。还存在一些影响消费者评价信息有效性的非故意因素,如评价过程中的认知偏差,评价样本不足以反映真实状况等。这都有赖于立法予以规制。立法过程中需要特别研究立法体例、市场机制与公权干预、评价权及其行使、平台和经营者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问题。
关 键 词:消费者 消费者评价 虚假评价 信息不对称
分 类 号:DF0-056]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