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马兜铃酸肾毒性的临床特征、分子机制及治疗策略    

Clinical Features,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of Aristolochic Acid-Induced Nephrotoxicity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涂玥[1] 万毅刚[2,3] 孙伟[3] 吴薇[2] 刘莹露[2] 姚建[4]

机构地区:[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江苏南京210008 [3]南京中医药大学肾病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29 [4]日本山梨大学医学部尖端应用医学研究所分子信号教研室

出  处:《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8160367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4030;81573903);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BK20161046);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16KJB360004);2017年江苏省政府留学奖学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基金(QRX17042)

年  份:2018

卷  号:34

期  号:1

起止页码:12-1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AB、CAS、CSCD、CSCD2017_2018、IC、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不同于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突变指纹诱发肝癌,AA具有明确的肾毒性,并且会诱发3种不同类型的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AA肾毒性的临床特征为缺乏特异性症状、少量肾小管性尿蛋白、进行性肾功能衰竭、贫血以及广泛的寡细胞性肾间质纤维化伴肾小管萎缩。AA肾毒性的分子机制主要是指AA通过影响微小RNA、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而直接或间接地诱导肾脏细胞凋亡;此外,肾组织炎症可能也可能是AA肾毒性的分子机制之一。AA肾毒性的治疗策略包括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前列腺素E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及中药复方及其提取物等。近年来,我国对含AA的中药材和中成药实施了严格管制,使得AA肾毒性事件和AAN发生率逐年减少。尽管如此,中药相关的药物性肾损伤(Drug-induced kidney injury,DKI)还是不容忽略的问题,其中,建立中药肾毒性的评价方法是认识其分子机制、探寻其治疗策略的关键所在。

关 键 词:马兜铃酸肾毒性  马兜铃酸肾病 药物性肾损伤 分子机制 治疗策略  

分 类 号:R285.1[中药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