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慢性腰痛患者表面肌电图临床特征及数据分析
Clinical features and data analysis of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in 401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天津30019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手法生物效应三级实验室 [3]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天津市中药药理学重点实验室 [4]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基 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治疗常见病项目(2007BAI20B0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学科建设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中医临床治疗指南应用评价项目(SATCM-2015-BZ016)
年 份:2017
卷 号:32
期 号:12
起止页码:1361-1365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AS、CSCD、CSCD2017_2018、IC、J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目的:分析慢性腰痛住院患者治疗前的表面肌电图临床特征及数据,进一步阐明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在慢性腰痛诊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401例慢性腰痛患者的表面肌电图相关信息,比较了腰痛发病部位与相关肌肉肌电的关系,以及腰背后伸、下肢后伸、足部背屈过程中肌肉肌电变化情况。结果:401例慢性腰痛患者接受了表面肌电图检查,年龄16—85岁,平均(51.78±13.69)岁,主要集中在51—60岁阶段。男性160例(39.90%),女性241例(60.10%),男女性别比为0.66∶1。双侧发病162例(40.40%),单侧发病239例(59.60%),其中右侧发病120例(29.93%),左侧发病119例(29.68%)。单侧发病慢性腰痛患者疼痛侧臀中肌与臀大肌的肌电平均振幅值均低于非疼痛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而慢性腰痛患者腰背后伸、下肢后伸、足部背屈过程中,非疼痛侧和疼痛侧竖脊肌腰段、多裂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与腓骨肌的肌电平均振幅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51—60岁是慢性腰痛的高发年龄,此后随着年龄增加,腰痛发病有趋缓现象;在慢性腰痛的诊疗过程中患者的主观感觉只是指导临床工作的一部分,表面肌电水平更能客观地反映患者的肌肉功能,慢性腰痛患者存在特有的表面肌电图特征。
关 键 词:慢性腰痛 表面肌电图 数据分析
分 类 号:R681.55]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