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侧枝循环对脑梗死发病机制及NIHSS评分的影响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闫俊[1] 常嵘[2] 李伟旺[1] 辛伽伦[1] 刘之荣[1]

机构地区:[1]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西安710032 [2]西安电力中心医院脑病科,西安710038

出  处:《陕西医学杂志》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471197);陕西省科技厅基金资助项目(2014KTCQ03-06)

年  份:2017

卷  号:46

期  号:12

起止页码:1636-163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CAS、JST、RCCSE、ZGKJHX、普通刊

摘  要: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或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责任血管范围内侧枝循环与脑梗死发病机制及NIHSS评分的关系。方法:连续性收集经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123例,分为侧枝循环开放组与未开放组,头颅磁共振+弥散(MRI+DWI)分析梗死灶特点,记录入院NHISS评分与治疗7d后NIHSS评分,分析侧枝循环对脑梗发病机制分型及NIHSS评分的影响。结果:(1)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理机制分型中,侧枝循环开放组病理机制中动脉-动脉栓塞机制最常见(17例,40.5%),其次为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13例,31.0%),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7例,16.7%)及混合机制(5例,11.9%)所占比例较少;侧枝循环未开放组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所占比例最大(32例,39.5%),其次为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20例,24.7%),动脉-动脉栓塞(17例,21.0%)及混合机制(12例,14.8%)。(2)侧枝循环开放组经药物治疗前后NIHSS评分均较无侧枝代偿组分值低,神经功能好转率高。结论: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死,侧枝循环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病理机制分型及NIHSS评分。

关 键 词:脑梗塞 颅内动脉硬化 大脑中动脉 @卒中量表  

分 类 号:R74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