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深埋藏致密砂岩中相对优质储层形成机理——以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须家河组为例  ( EI收录)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Relatively High-quality Reservoir in Tight Sandstones with Deep Burial: A Case Study of Xujiahe Formation in Xinchang Structural Belt of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罗龙[1,2] 高先志[1,2] 孟万斌[3] 谭先锋[4,5] 冯明石[3] 邵恒博[1,2]

机构地区:[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 [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 [3]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4]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重庆401331 [5]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1331

出  处:《地球学报》

基  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16ZX05033-001-002);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编号:2014D-5006-0108)联合资助~~

年  份:2017

卷  号:38

期  号:6

起止页码:930-944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AS、CSCD、CSCD2017_2018、EI、IC、JST、RCCSE、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川西坳陷中部新场构造带须家河组砂岩主要分布在须二段和须四段,由于埋藏深,普遍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普遍为特低孔隙、低渗透超致密砂岩,但仍较发育有一定数量的相对优质储层并形成致密砂岩气藏。为了更有效地预测和扩展须家河组致密砂岩的相对有利优质储层,则需理清相对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本文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物性测试、阴极发光及电子探针等测试分析手段,以岩石与矿物学特征、储层特征、成岩作用研究为基础,重点分析物质组成、结构特征、早期胶结作用、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构造活动、生排烃期次等对于原生孔隙保存及次生孔隙的形成、保存两大方面的影响,最终达到对研究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中相对优质储层形成机理的系统性研究和认识。结果表明,主要形成机理包括残余原生孔隙的保存和次生孔隙的形成两个方面,其中残余原生孔隙的保存机制主要为早期绿泥石环边、早期适度碳酸盐胶结、部分裂缝导致的油气充注,而次生孔隙则主要来自于长石和少量不稳定岩屑的溶蚀作用,以及破裂作用形成裂缝及其引起的溶蚀作用。

关 键 词:深埋藏致密砂岩  相对优质储层  形成机理  川西坳陷 须家河组

分 类 号:TE122.221] TE122.2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