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旅游地特色街区的“非地方化”:制度脱嵌视角的解释    

The De-localization Tendency of Tourism Street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Disembeddment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孙九霞[1,2] 黄秀波[1,2,3] 王学基[1,2]

机构地区:[1]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2]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 [3]广东财经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出  处:《旅游学刊》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15ZDB1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空间再生产:跨学科视野下的多案例实证研究"(41171124)资助~~

年  份:2017

卷  号:32

期  号:9

起止页码:24-3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AB、CSSCI、CSSCI2017_2018、NSSD、RCCSE、RWSKHX、SKJJZZ、ZGKJHX、核心刊

摘  要:旅游发展与地方性之间存在既融合又冲突的矛盾关系,旅游一方面依赖于独特的地方性而产生,同时又推动地方快速卷入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而逐渐消弭地方性,使得旅游地日趋表现出"无地方性"。文章针对阳朔西街典型案例,采用观察、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基于对地方性和无地方性相关理论的分析,探讨了旅游地特色街区的"非地方"过程与趋势,并从制度嵌入性的视角分析了旅游地特色街区出现"非地方化"的动因。结果表明:随着旅游发展条件的改变,西街的原有地方景观形态和空间功能发生嬗变,同质化的空间实践使得地方脱离了与本地历史和社会传统的联结,地方文化意义也发生流变,地方因此呈现"非地方"趋势;制度脱嵌可作为地方走向非地方的理论解释,正式制度脱嵌表征为政府管制缺位,非正式制度脱嵌表征为地方文化缺失,两者共同加速了西街的"非地方化"。文章关注现代性和流动性背景下旅游特色街区所面临的"非地方"趋势,是对地方与非地方理论的实证补充,有助于加深对旅游与地方性之间关系的再认识,从而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地方  非地方  制度脱嵌  旅游特色街区  阳朔西街  

分 类 号:F592.7[旅游管理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