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白塞病合并肠道病变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Intestinal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Behcet's disease:a clinical retrospective study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陈永[1] 刘文静[2] 邹峻[1] 罗丹[1] 蔡剑飞[1] 管剑龙[1]

CHEN Yong LIU Wen-jing ZOU Jun LUO Dan CAI Jian fei GUAN Jian-long(Department of Rheumatology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 Huadong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免疫风湿科,上海200040 [2]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消化科,上海200040

出  处:《复旦学报(医学版)》

基  金:上海卫生系统第二批重要疾病联合攻关重点项目(2014ZYJB0010)~~

年  份:2017

卷  号:44

期  号:4

起止页码:493-49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AS、CSCD、CSCD2017_2018、IC、JST、RCCSE、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目的分析白塞病合并的肠道病变类型,为进一步诊治白塞病合并肠道病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401例完成纤维结肠镜检查的白塞病患者的基本资料、肠镜、病理及血液学检查情况,对肠道病变进行统计描述,并分析不同肠道病变的部位及血液学指标的差异。结果401例白塞病患者中有肠道改变者88例(21.95%)。肠溃疡(包括活动期及愈合期)52例(12.97%),以回盲部多见,其中62.86%(占白塞病患者5.49%,22/401)未诉胃肠道相关症状。溃疡活动期炎症指标较愈合期高,其中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腺瘤(包括管状腺瘤、锯齿状腺瘤、绒毛状腺瘤)33例(8.23%),以直、乙状结肠,尤其是直乙交界处最为常见;腺瘤主要发生于年龄较大者,与白塞病无肠道病变或合并溃疡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00),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amma-glutansferase,GGT)及尿酸(uric acid,UA)升高,临床实验室检查差异与年龄增高相关。另见2例大肠黑变病及1例盲肠憩室。结论白塞病合并肠溃疡或腺瘤占相当一部分比例,且白塞肠病或白塞病合并腺瘤患者常未诉相关症状,故行常规肠镜检查对白塞病的诊治是必要的。

关 键 词:白塞病 肠溃疡 腺瘤 结肠镜 病理  

分 类 号:R597.9]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