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齐尔品与现代音乐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B·别里亚耶夫[1] 孙兆润(编译)[2]

机构地区:[1]不详 [2]淄博职业学院文化传媒系

出  处:《人民音乐》

年  份:2017

期  号:7

起止页码:76-7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NSSD、RCCSE、RWSKHX、ZGKJHX、核心刊

摘  要:本文发表在1925年苏联《现代音乐》第11期上。据俄罗斯学者考证,在1999年亚历山大·车列普宁(中文名字:齐尔品)的传记出版之前,这是唯一一篇俄罗斯国内文献中论及亚历山大·车列普宁的文章。19岁的作曲家与其父母在1918年离别祖国后,因为政治原因直到1967年才有机会重新踏上朝思暮想的故土。虽然在本文作者别里亚耶夫和后来的普罗科菲耶夫的竭力推荐下,在前苏联音乐会舞台上也上演过车列普宁的作品,但数量之少并不能尽显作曲家创作之全貌,更不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影响。流亡的命运导致了苏联人民对这位世界公民及其创作的生疏。远东沉思的思维方式和丰厚素朴的民族文化资源吸引着前来寻求民间素材和新的创作可能性的车列普宁,他成为20世纪30年代至抗日战争前夕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做出杰出贡献的俄罗斯侨民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教育家乃至社会活动家)。与此同时作曲家也从东方传统、特别是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最终成就了其创作中"欧亚结合"的新风格。车列普宁在远东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中国人民的尊重和重视,如今对其人其作的探索研究方兴未艾。本文着重介绍了国内所不熟悉的车列普宁早期艺术的特点以及他与现代音乐的关系,并对其父亲,俄罗斯十月革命之前重要的音乐家尼古拉·车列普宁和撼动整个古典音乐基石的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也著以笔墨。相信该文不仅对俄罗斯学术界,对我国的音乐学者也同样具有珍贵的学术和史料价值。

关 键 词:现代音乐 普罗科菲耶夫 亚历山大  政治原因 社会影响  俄罗斯  作曲家 前苏联  

分 类 号:J603[音乐与舞蹈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