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同伴教育应用于大学生艾滋病/安全性行为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Outcome evaluation of peer education used in health education on AIDS/safe sex among college student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何绍芳[1] 李依潇[2] 陈楚莹[3] 刘倩云[4] 罗晔[4] 何琳惠[5] 周莉[1]

机构地区:[1]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中山528400 [2]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0550 [3]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中山528403 [4]中山市石岐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中山528400 [5]湖南师范大学校医院,长沙410081

出  处:《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基  金:中山市社会发展攻关计划(医疗)(2015B1252)

年  份:2017

卷  号:14

期  号:1

起止页码:36-4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普通刊

摘  要:目的评价同伴教育应用于大学生艾滋病/安全性行为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同伴教育应用于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参加"青春健康同伴教育"选修课的120名大学生作为同伴教育组,按照个体匹配,选取其他选修课的学生120名作为对照组。对同伴教育组大学生进行为期4个月的艾滋病/安全性行为健康教育,教育实施前后分别对2组大学生进行内容一致的问卷调查。结果教育前,2组大学生的艾滋病一般知识知晓率均较低,且2组大学生每项题目的知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同伴教育组学生的一般知识知晓率均有所提高,且多数题目的知晓率与教育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前,同伴教育组和对照组大学生对"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感染艾滋病"等5项题目的知晓率均高于90.0%,且教育前后2组学生不同组之间及本组之间知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前,2组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患者的相关态度及性行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愿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患者身份的同学或朋友继续交往的学生人数比例在同伴教育组达76.7%,高于本组教育前及对照组教育后该人数比例,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同伴教育组中支持多个性伴侣及一夜情的学生人数比例均较教育前有所下降,而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学生人数比例有所上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大学生艾滋病/安全性行为健康教育方面,同伴教育是一种切实有效值得推广的健康教育模式。

关 键 词:同伴教育 大学生 艾滋病 性病 安全性行为  效果评价  

分 类 号:R512.9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