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夜侧极区电离层对流对行星际激波的响应    

Case Study on Nightside Polar Ionospheric Convection Response to Interplanetary Shock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刘琼琼[1,2] 胡红桥[2] 吕建永[1] 刘建军[2] 刘瑞源[2]

机构地区:[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空间天气研究所,南京210044 [2]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136

出  处:《空间科学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31072;41304149);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CHINARE 2015-02-03);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PKC2013-207);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对外合作支持项目(201608)共同资助

年  份:2017

卷  号:37

期  号:2

起止页码:140-150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4、CAS、CSCD、CSCD2017_2018、INSPEC、JST、ZGKJHX、核心刊

摘  要:利用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super Dual Aurora Radar Network,SuperDARN)高频雷达、北半球IMAGE地磁台链以及南极中山站的极光观测数据,研究电离层对流对2012年7月14日一个行星际激波扰动事件的响应.在18:10 UT行星际激波到达地球并与磁层相互作用触发地磁急始和磁层亚暴,SuperDARN雷达观测到北半球夜侧极区电离层对流显著增强,观测视野覆盖黄河站的Hankasalmi雷达观测到从激波到达地球至18:33 UT,电离层F层出现剧烈扰动,雷达回波数明显增多,并出现局部对流速度反转现象.18:33 UT之后,观测到F层出现三块速度高达600 m·s^(-1)的逆阳运动不规则体.而与Hankasalmi雷达地磁共轭的南半球Kerguelen雷达探测到的回波主要来自E层,回波数量几乎无变化,但是Kerguelen雷达观测视野内的中山站全天空光学成像仪观测到极光活动显著增强.南北半球夜侧电离层观测结果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它们分别处于极夜和极昼.

关 键 词:行星际激波 地磁急始  SUPERDARN 极区电离层对流  极光

分 类 号:P35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