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Effects of Land Use Types on Soil Aggregate Characteristics in Hilly-gully Region of Loess Plateau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李娟[1,2] 韩霁昌[1] 陈超[1] 叶胜兰[1] 李劲彬[1]

机构地区:[1]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710075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出  处:《水土保持学报》

基  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L01B03)

年  份:2017

卷  号:31

期  号:1

起止页码:248-25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AB、CSCD、CSCD2017_2018、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为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复垦土地在不同利用方式下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以陕西延安南泥湾沟壑区退化耕地整治复垦后,5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分别为林地(F处理),水稻(R处理),玉米(M处理)、蔬菜(V处理)及荒地(CK处理)。测定分析干筛法和湿筛法0—40cm土层土壤>0.25mm团聚体分布、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团聚体破坏率(PAD)和分形维数(D)。结果表明:(1)各处理在0—40cm各土层土壤团聚体数量及大小均显著优于CK处理,各处理干筛下0—40cm土层>0.25mm团聚体含量(DR0.25)和湿筛下该团聚体含量(WR0.25)随着土壤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相反的趋势;(2)干筛法和湿筛法0—40cm土层各处理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的平均值大小顺序均呈现F处理>R处理>M处理>V处理>CK处理,F处理和R处理对增加土壤团聚体较其它处理效果显著;(3)湿筛法分析表明,各处理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在0—40cm土层内均表现出近似"Z"字形趋势,各处理显著低于CK;(4)各处理的分形维数(D)在0—40cm土层平均值大小顺序为F处理<R处理<M处理<V处理<CK处理。土壤分形维数(D)与干筛法和湿筛法下0—40cm土层>0.25mm团聚体含量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分别为R2=0.73和R2=0.80。林地和水稻田利用方式可有效提高土壤团聚体数量和质量,增加土壤稳定性和改善土壤结构。

关 键 词:黄土高原 土壤团聚体 平均重量直径  几何平均直径  分形维数

分 类 号:S157.4] S152.4]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