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年 份:2017
卷 号:54
期 号:1
起止页码:68-7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SSCI、CSSCI2017_2018、NSSD、RCCSE、RWSKHX、SKJJZZ、ZGKJHX、核心刊
摘 要: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探讨"文明"与"文化"两词汇在近代中国的来源、演变,及其对历史书写与思想论辩的影响。"文明"与"文化"均为传统词汇,十九世纪中期经由传教士与日本汉译接引了西方civilization(文明)与culture(文化)之概念。1908年颜惠庆的《英华大辞典》与1916年赫美玲的《官话》正式将两词收入辞典之中,建立对等关系,并成为当代汉语的常用语汇。"文明"一观念产生之影响较早,从18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严复、梁启超之著作而迅速传播。此一观念具有西方中心与线性发展的历史视野,在此论述之下西方以外所有的"不文明"之地区只反映了不同程度的"野蛮"状态。受到文明史观的影响,清末兴起了一股"文明史"翻译、书写之风潮。在汉语中,"文化"常与"文明"混用。1910年代后期至1920年代初期,在欧战影响之下,"文化"概念方日益兴盛并与文明观念逐渐有所区隔。"文化"论述摆脱了西方中心论,将焦点返回到自身之特质,而催生了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以梁启超《欧游心影录》为转折点,近代中国思想经历了一个从以西方中心、线性演化论为基础的"文明论述"转变为强调中国文化具有精神价值、民族个性之"文化论述"。1930-1940年代,中国学界又兴起了"文化史"书写之风气,柳诒徵与钱穆之著作可为代表。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文明论述与文化论述之争辩不曾止息。从"科玄论战"(1923年)到当代"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新儒家思想"之辩论,乃至晚近"全球化"与"地方化"之讨论,均与此相关。
关 键 词:文明 文化 颜惠庆 梁启超 科玄论战
分 类 号:B25]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