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基于生物标志物法的珠江流域有机碳溯源及DIC施肥效应研究    

Organic Carbon Source Tracing and DIC Fertilization Effect in the Pearl River: Insights from Lipid Biomarker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杨明星[1,2] 刘再华[1] 孙海龙[1] 杨睿[1] 陈波[2,3]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81 [2]贵州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阳550003 [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出  处:《地球与环境》

基  金: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013CB9567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30753;41602275)

年  份:2017

卷  号:45

期  号:1

起止页码:46-5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CAS、CSCD、CSCD2017_2018、JST、RCCSE、WOS、ZGKJHX、ZR、普通刊

摘  要:内源有机碳由地表水体水生光合固定DIC产生,是岩石风化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准确区分河陆地流水体中的内源有机碳及计算其所占比例,本文选取珠江流域作为研究区,通过不同季节的野外采样调查,利用类脂生物标志物法,结合传统水化学特征,揭示河流中有机碳的来源差异;最终根据有机碳的时空分布规律与水-岩-土-气-生相互作用分析,明确流域岩性及气候变化对碳汇的影响。结果表明:(1)珠江流域水体中冬季和夏季内源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的平均值分别为65%和54%,表明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导致的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性;(2)内源有机碳比例和水生藻类生物量与DIC浓度和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DIC对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具有施肥效应;(3)雨季因降雨稀释DIC浓度和冲刷外源有机质,对水生植物的施肥效应减弱,生成的内源有机质减少,且携带的外源有机质增加,导致内源比例减少;(4)高悬浮质(TSS)可以遮挡水体表层太阳光,减弱水生光合作用强度,降低内源有机碳的形成;但在TSS浓度比较低的情况下,其对水生植物生长繁殖的影响则体现在为其提供空间和营养物,从而增加水生藻类生物量及内源有机碳比例。

关 键 词:类脂生物标志物  内源有机碳  碳酸岩风化  DIC施肥效应  珠江流域

分 类 号:P59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