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形成与聚集机理 ( EI收录)
Mechanisms of shale gas gene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Ordovician Wufeng-Longmaxi Formation,Sichuan Basin,SW 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126 [2]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古生界页岩含气性原生有机质控制作用研究"(U1663202)
年 份:2017
卷 号:44
期 号:1
起止页码:69-7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4、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7_2018、EI(收录号:20171903644039)、GEOREFPREVIEWDATABASE、IC、JST、PA、RCCSE、SCI-EXPANDED(收录号:WOS:000397006900008)、SCIE、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综合运用有机超显微组分识别、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高温高压等温吸附和页岩气稀有气体同位素年龄测定等技术,深入研究四川盆地涪陵地区页岩气主力产层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的烃源品质、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页岩气赋存形式和封存机制。结果表明:1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形成于表层水生产力高、底层水缺氧的沉积环境,TOC值呈两段式分布,下段TOC≥3%,主要由浮游藻类、疑源类、细菌和笔石等成烃生物及残留沥青组成,其中笔石是TOC值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但页岩气主要来自浮游藻类、疑源类等富氢富脂质有机质及由其生成的液态烃裂解。2有机质孔隙主要发育在固体沥青和富氢有机质中,是页岩气的主要储集空间。笔石等大量有机质呈纹层状、堆积式分布,为页岩气提供了更多的储存空间和各类孔隙连通、流体流动的优势通道。3涪陵页岩气处于超临界状态,以游离气为主。页岩气封闭体系的形成时间与生气高峰期之间的有效匹配,以及后期构造活动对页岩气封存条件的改造程度低是复杂构造区高热演化页岩气滞留富集的关键,页岩的吸附作用、毛管封闭以及低速扩散形成了页岩气微观滞留富集机制。可见,复杂构造区高热演化海相页岩气的形成与富集受缺氧的沉积环境、优质的烃源品质、优越的储集空间和良好的封存条件综合控制。
关 键 词:四川盆地 涪陵气田 页岩气 成烃生物 储集空间 赋存形式 封存机制
分 类 号:TE122.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