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迁移中的记忆与乡愁: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    

Memory and homesickness in transition: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spatial logic of urban and rural memory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汪芳[1] 吕舟[2] 张兵[3] 张松[4] 董卫[5] 刘沛林[6] 黄震方[7] 吴必虎[8] 陆邵明[9] 徐菲菲[10] 甄峰[11]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中德城镇化与地方性研究实验室,北京100871 [2]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 [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44 [4]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5]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18 [6]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衡阳421002 [7]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23 [8]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京100871 [9]上海交通大学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上海200240 [10]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南京210018 [11]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210093

出  处:《地理研究》

基  金:中德双边合作研究项目(GZ1201;NSFC和DFG共同设立的中德科学中心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8003;41271167;41471120;51278292;41671137)

年  份:2017

卷  号:36

期  号:1

起止页码:3-25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SCD、CSCD2017_2018、CSSCI、CSSCI2017_2018、JST、RCCSE、RWSKHX、ZGKJHX、核心刊

摘  要:应不应记忆?能不能记忆?愿不愿记忆?让不让记忆?记忆存在于真实前行的生活,是活着的,不是死去的;记忆不是唯精英权贵,草根民众记忆亦弥足珍贵;珍视记忆中蕴含的历史文脉,但记忆的保护不等同于遗产的保护,亦应正视记忆与现代发展存在的某些不相容;记忆不是虚幻之谈,而是文化自信、城乡复兴的源泉。时间之河不会回淌,改变了的城乡空间再也无法回到从前,今天对城乡未来的反思本质上就是对社会发展的反思。结合国际研究的比较,针对中国当下的语境,就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地理、规划、建筑、文物、旅游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讨论在此交汇。伴随着城乡社会的不断变化,记忆和乡愁的保存和发展是为了展现过去的历史,适宜今天的生活,愉悦未来的创造。

关 键 词:记忆和乡愁  迁移转型  文化景观 地方性  原真性

分 类 号:C912.81[经济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