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精准医学下的中药安全性评价策略和方法:病证毒理学    

Precision medicine-oriented safety assessment strategy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disease-syndrome-based toxicology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王伽伯[1] 崔鹤蓉[1] 柏兆方[1] 肖小河[1,2]

机构地区:[1]解放军302医院全军中医药研究所,北京100039 [2]解放军302医院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北京100039

出  处:《药学学报》

基  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15ZX09501-004-001-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403126);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资助项目(201507004-04)

年  份:2016

卷  号:51

期  号:11

起止页码:1681-168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4、BIOSISPREVIEWS、CAB、CAS、CSCD、CSCD2015_2016、DOAJ、EMBASE、IC、IPA、JST、PUBMED、RCCSE、RSC、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药物毒性分为固有毒性(intrinsic toxicity)和特异质毒性(idiosyncratic toxicity)两类,前者在临床前安全性评价阶段通过常规毒理学实验大多可以被发现,而后者往往在临床评价阶段才被发现,是当前药物上市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以及导致药物退市的主要原因。评价和预测药物特异质毒性是极具挑战的国际性难题,也是转化毒理学和精准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中药(复方)已有数千年的人体应用历史和安全性经验,除小部分毒剧类中药为固有毒性外,大部分传统无毒中药的临床不良反应或与特异质毒性有关,即其发生与临床疾病、证候、机体状态、体质等个体因素不无关系。然而,这些病、证相关因素在常规毒理学实验中往往难以涉及和评价,造成中药安全性实验评价结果难以指导临床精准用药的困境。为此,本文跳出当前化学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模式的传统思维,在系统对比分析中药和化学药在毒性特点、用药规律、评价需求等方面异同的基础上,提出中药病证毒理学(disease-syndrome-based toxicology)理念,构建关联临床病证的中药安全性评价新策略和方法,以期科学认知和精准评价中药毒性的相对性、易感性及可控性,践行和发展中医药辨证用药减毒理论,促进中医药精准医学发展。

关 键 词:中药安全性 评价策略  病证毒理学  特异质毒性  辩证减毒  精准用药  

分 类 号:R285[中药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