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中医药治疗痛风病的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孙晶[1] 于永军[2] 陈宝忠[1]

机构地区:[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2]黑龙江省军区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9

出  处:《中医药信息》

基  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段富津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项目(2014)

年  份:2016

卷  号:33

期  号:5

起止页码:126-12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JST、RCCSE、ZGKJHX、普通刊

摘  要:痛风病属中医痹证范畴,病位在四肢关节,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痛风病多因过食肥膏厚腻,以致湿,热,痰,瘀互结为病,治疗多以清热利湿,消痰化瘀为法。健脾利湿多用茯苓,猪苓,薏苡仁,泽泻;清热泻火凉血多用石膏,知母,熟地黄,丹皮;清热燥湿多用黄柏,土茯苓,山慈菇,萆薢,茵陈;化痰多用半夏,南星,竹茹;活血通经多用牛膝,赤芍,丹参,川芎,乳香,没药,桃仁,红花。痛风日久,伤及肝脾肾,多用健脾柔肝,补肾固本之品。益气补脾多用山药,黄芪;补益阴血多用熟地黄,白芍,龙眼肉,何首乌;补阳多用淫羊藿,补骨脂,续断;滋补肝肾多用山茱萸,黄精,龟板,女贞子。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病,急性期西药多用秋水仙碱,苯溴马隆片,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中药多用牛膝,红花,赤芍,丹参等活血化瘀,苦参,黄柏,山慈菇等清热利湿;间歇期西药用痛风利仙,丙磺舒等,中药多用黄芪,茯苓,猪苓,薏苡仁等健脾利湿,黄精,女贞子,桑寄生等滋补肝肾。中医针灸治疗痛风病多取穴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血海,太溪,太冲,配丰隆,曲池,合谷,内庭,陷谷,阿是穴等;采用针刺,点刺放血,耳尖放血,火针放血,穴位注射等多种方式。针药联合治疗,急性期用疏凿饮子,四妙散等加减;慢性期用真武汤,大补阴丸等加减。中医治疗痛风病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辨证分型各异;临床报道样本数偏小,缺少对照组;实验研究较少,药物作用机理及量效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 键 词:痛风病 中医治疗 综述  

分 类 号:R259[中西医结合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