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四川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分布特征及其构造主控因素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carbonate reservoirs and their tectonic controlling factors across the Sichuan superimposed basi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Liu Shugen Sun Wei Li Zhiwu Deng Bin Zhong Yong Song Jinmin Ran Bo Luo Zhili Hart Keyou Jiang Lei Liang Xiao(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Geology and Exploitatio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ina Sichuan Geophysical Company of CNPC Chuanqing Drilling Engineering Company Limited, Chengdu 610213,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etroChina Southwest Oil & Gas Field Company, Chengdu 610051, China)
机构地区:[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 [2]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成都610213 [3]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21
基 金: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西部大型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区带地质调查"(编号:121201021000150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藏高原东缘晚中-新生代龙门山前陆盆地结构-建造特征研究"(编号:41572111)联合资助
年 份:2016
卷 号:28
期 号:5
起止页码:1-1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SCD、CSCD2015_2016、JST、PA、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为了研究四川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预测勘探接替区,从盆地区域构造角度,分析油气沿(或在)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区的分布特征,探讨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对海相油气成藏和分布的控制作用,并据此探讨四川叠合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油气的勘探前景和有利地区。研究发现,拉张槽控制油气成藏的基础条件,即烃源岩、储集岩和优质源-储组合的发育,为油气成藏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古隆起是油气运聚的指向地区,控制古油藏和古气藏的形成与演化,奠定了油气成藏的主要聚集区,属于油气藏的建造过程;盆山结构则进一步改变盆地内的构造格局,再分配和调整古油气藏,形成现今油气藏,属于改造过程。拉张槽是油气早期富集最根本的控制因素,古隆起是油气运聚的指向地区,盆山结构是油气晚期散失最主要的控制因素,从基础到建造再到改造的一系列过程相辅相成,共同控制了四川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推测川西中北段深层—超深层是未来四川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最主要的有利地区,具备形成大型气田的基本条件,可能是原生气藏和次生气藏共存的天然气富集区,理由为:1具有以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为主的多源供烃系统;2具有多时代优质储集层的叠合层系;3具有以断裂(及不整合面)和优质储层构成的立体输导网络;4具有致密碳酸盐岩、泥质岩和膏盐等构成的多级封盖系统。
关 键 词:海相碳酸盐岩 油气特征 主控因素 四川叠合盆地
分 类 号:TE122.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