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基于IBIS模型的1960-200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格局研究    

Evaluating the carbon budget pattern of Chinese terrestrial ecosystem from 1960 to 2006 using Integrated Biosphere Simulator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杨延征[1] 马元丹[2] 江洪[2,3] 朱求安[1] 刘金勋[4] 彭长辉[1,5]

机构地区:[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杨凌712100 [2]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杭州311300 [3]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93 [4]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陆地观测数据中心,美国门洛帕克94025 [5]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环晓科学研究所,加拿大蒙特利尔C3H3P8

出  处:《生态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41201079);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956602);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20204120007);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2JQ3016)

年  份:2016

卷  号:36

期  号:13

起止页码:3911-392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4、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5_2016、GEOBASE、IC、JST、PROQUEST、RCCSE、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定量评估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是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利用集成生物圈模型(IBIS)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历史时期(1960—2006年)气候及CO2浓度变化条件下碳收支时空变异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960—2006年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总量水平约为2.46 Gt C/a,总体呈上升趋势,在东南及西南地区最高,其次是长白山及大小兴安岭地区,西北内陆地区的净初级生产力水平最低;1960—2006年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总量水平约为0.11 Gt C/a,总体呈上升趋势,绝大部分区域表现为碳汇效应,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东南地区及西南部分地区碳汇效应较强,西北内陆区表现出弱碳源效应,温带湿润区、高原温带区和高原寒带区碳汇效应呈显著上升趋势;中国11个气候区,NPP与降水均为正相关,除了中温带湿润区、寒温带湿润区、高原温带和高原寒带外,降水是限制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除了高原寒带外,NEP同样表现出与降水的更强相关性,与气温的相关性较弱。经验证,IBIS模型对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模拟结果合理,可以为科学预测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和制定区域碳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 键 词:陆地生态系统 碳收支 NPP NEP IBIS模型 中国  

分 类 号:Q14[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