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一带一路”生态旅游带发展模式与对策    

Development Mode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Zone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董锁成[1] 赵敏燕[1,2,3] 郭鹏[4] 石广义[1] 李宇[1] 李泽红[1] 王隽妮[1,3] 朱少卿[5]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学院,昆明650224 [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4]国家旅游局,北京100740 [5]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710062

出  处:《中国科学院院刊》

基  金:中科院"一带一路"重点部署项目(ZDR W-ZS-2016-6-5);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院重大咨询项目(Y02015001);国家林业局林业软科学研究项目(2015-R30)

年  份:2016

卷  号:31

期  号:6

起止页码:647-655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CSCD、CSCD2015_2016、JST、NSSD、RCCSE、ZGKJHX、普通刊

摘  要:"一带一路"沿线国际旅游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合作重点。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四区三带"自然生态旅游带和"六区三带"文化生态旅游带,连点成线串起"一带一路"国际生态旅游区域网,培育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绿色产业,既可发挥沿线国家旅游资源互补优势,促进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又能破解"一带一路"区域"生态破碎带、经济凹陷区"的两难问题,有效保护"一带一路"生物多样性宝库和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实施生态文明旅游模式和大旅游模式,最终实现"一带一路"国际生态旅游带"两心四带七板块"的总体目标,将生态旅游业发展成为"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我国林区生态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新兴增长极、转型升级的战略产业。文章提出7项针对性对策建议;(1)通过顶层设计,推进建立"一带一路"国际生态旅游联盟和示范区;(2)加强交通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一带一路"国际生态旅游网络体系;(3)建立"发改协调,林业牵头,多部委合作"的金融支撑系统;(4)共同打造"一带一路"特色国际生态旅游品牌;(5)积极扩大国际生态旅游交流与合作;(6)做好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护及动态监测和评价工作;(7)加强沿线各个国家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支撑能力,以期为"一带一路"生态旅游带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 键 词:一带一路 国际生态旅游带  绿色产业  发展模式  

分 类 号:F592.7[旅游管理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