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分析  ( EI收录)  

An analysis of coupling between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quality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ongqing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张引[1,2] 杨庆媛[3] 闵婕[4]

机构地区:[1]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5 [2]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400715 [3]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4]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400047

出  处:《地理学报》

基  金:国家社科规划一般项目(2014YBJJ039);重庆市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12QNSH01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重点项目(SWU1509136)~~

年  份:2016

卷  号:71

期  号:5

起止页码:817-82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4、CSA-PROQEUST、CSCD、CSCD2015_2016、EI(收录号:20170703349578)、GEOBASE、IC、JST、PROQUEST、PUBMED、RCCSE、RWSKHX、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本文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采用耦合分析法,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主要指标,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模型,计算2000-2012年重庆市及各区县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度,评价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阶段及水平,分析生态环境承载力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耦合分类,为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提供数据参考。结果显示:2000-2012年,1重庆全市耦合度处于在0.967~1.000之间,显示出重庆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耦合阶段处在高水平耦合时期;2重庆市区县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度分布基本符合"一圈两翼"的空间分异规律,耦合度范围在0.884~1.000之间,也处于生态环境与城镇化质量高耦合时期;3但重庆市各区县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尤其是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数的空间差异比较明显,根据耦合状况可以大致分为4种区县耦合类型。表明重庆市快速城镇化的后果导致都市区生态压力增大,生态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的现实将导致原有城镇化发展方式面临不可维系局面,亟需调整城镇化发展方式;发展新型城镇化应通过优化资源利用方式,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和升级产业达到疏导人口分布和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目的,最终缓解生态环境因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压力。

关 键 词:新型城镇化质量  生态环境承载力 耦合分析  重庆市  

分 类 号:F299.27] X826]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