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西华师范大学大熊猫自然保护与文化研究中心,南充637002 [2]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610041 [3]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绵阳622550 [4]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自然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64 [5]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省部共建实验室,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610086 [6]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成都610081
基 金:国家林业局“邛崃山与大相岭山系连接地带构成大熊猫走廊带关键因素研究”(林护发(2011)285号);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泥巴山大熊猫走廊带关键构成因素”(10ZA027);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支持项目“小相岭大熊猫栖息地走廊带规划与保护管理策略制定”(GP061213)
年 份:2016
卷 号:36
期 号:4
起止页码:1125-113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4、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5_2016、GEOBASE、IC、JST、PROQUEST、RCCSE、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廊道能有效地增加栖息地斑块间的大熊猫种群交流,降低种群灭绝的风险。小相岭山系是现存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少的山系之一。通过MAXENT(Maximum Entropy)分析,发现小相岭山系存在7个相对隔离的栖息地斑块,栖息地破碎化严重。为了增加小相岭山系大熊猫种群交流,利用最小代价路径原理和电流理论,从保护管理角度出发,在该区域划定了9条连接大熊猫栖息地斑块的廊道。其中紫马-麻麻地廊道连接该区域面积最大、大熊猫痕迹点最多的两个栖息地斑块,生态意义重大,建议优先建设该廊道。此外,研究划定的多个廊道彼此邻近,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将这些极其邻近或者重叠的廊道合并,并提出"廊道群"的概念。廊道群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极其相邻的廊道构成的网状结构,廊道群作为景观上的网状结构,能同时连接多个栖息地斑块,更有效地增加多个栖息地斑块间的种群交流。由于农田的挤压,部分廊道难以达到大熊猫廊道的最低宽度需求(2230 m),制约了其生态效应的发挥,建议在以后的保护工作中探索农田区域的栖息地恢复方式。
关 键 词:大熊猫 小相岭 最小代价路径 电流理论 廊道群
分 类 号:S86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