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安徽铜陵桂花冲斑岩铜矿围岩蚀变与矿化作用    

Alter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of the Guihuachong Porphyry Copper Deposit,Tongling Area,Anhui Provinc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岳紫龙[1,2] 杜杨松[1] 曹毅[1] 左晓敏[1] 张爱萍[1]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2]南阳师范学院珠宝玉雕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出  处:《现代地质》

基  金: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3069900)

年  份:2016

卷  号:30

期  号:1

起止页码:50-5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AS、CSCD、CSCD2015_2016、GEOREFPREVIEWDATABASE、JST、RCCSE、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桂花冲铜矿为安徽铜陵地区新发现的斑岩型铜矿,斑岩体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的花岗闪长斑岩。围岩蚀变与矿化作用是斑岩型矿床成矿过程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蚀变带岩石开展元素地球化学成分的迁移研究,是分析热液交代蚀变过程的基础。桂花冲铜矿区内围岩蚀变作用比较强烈,蚀变类型主要有钾化、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蚀变分带比较明显,由内向外依次为钾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矿体主要产于绢英岩化带内。矿化蚀变自早至晚划分为钾长石、石英-绢云母、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4个阶段。蚀变带物质组分迁移结果表明,在蚀变过程中,岩石的主量元素除TiO2、MnO、MgO外,其他元素迁移量发生了明显改变;微量元素除Sr和Cu外,迁移量变化较小,稀土元素在矿化强的部位亏损,在矿化弱的地带富集。岩体及蚀变带岩石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一致,说明岩体与蚀变岩石经历了相同来源流体的交代蚀变,是岩浆流体连续作用的结果。

关 键 词:蚀变分带 成矿阶段 斑岩铜矿 铜陵桂花冲  安徽省  

分 类 号:P588] P618.2[地质学类;地质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