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农村人口动态多维贫困:状态持续与转变    

Dynamic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 Rural China: Persistence and Transitio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高帅[1] 毕洁颖[2]

机构地区:[1]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81

出  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基  金:山西省高校哲学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食物安全研究"(编号:2014206);扶贫高级人才培养工程金龙安华扶贫英才成长博士论文资助项目"贫困地区农户食物安全研究"(编号:2015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食品价格波动对连片特困地区农户营养安全的影响研究"(编号:71303239)

年  份:2016

卷  号:26

期  号:2

起止页码:76-8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SCD、CSCD2015_2016、CSSCI、CSSCI2014_2016、JST、NSSD、RCCSE、RWSKHX、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能力贫困、动态贫困、多维贫困更符合贫困的本质和走向,本文利用2010年和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农村平衡面板数据,运用Biprobit模型基于个人层面可行能力和主观福利感受分析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状态持续与转变。结果表明:农村人口年龄、从事农业活动时间、区域差异、受教育程度、绝对收入、社会地位及相对收入等均对农村人口持续多维贫困产生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从事农业活动时间、区域差异、年龄、相对收入、户籍和绝对收入均对农村人口陷入多维贫困产生显著影响。农村人口从事农业活动的时间越长,持续多维贫困的可能性越高,陷入多维贫困的可能性越低。东部、中部、西部发生持续性多维贫困的可能较高,而东部、西部陷入多维贫困的可能性较低。绝对收入、相对收入和社会地位越高,农村人口发生持续性多维贫困的可能性越低。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村人口持续性多维贫困的可能性更高。相对收入较低的农村人口易于陷入多维贫困,然而相对收入对农村人口持续性多维贫困的作用不明显。社会地位对农村人口持续性多维贫困产生消极作用,却对陷入多维贫困的影响不显著。主要研究结论:打破"持续多维贫困"恶性循环应从"小处"着手,以"输血"为主,"走进去"识贫,"走出来"脱贫;防范农村人口陷入多维贫困应从"大局"着眼,把发展和消除不平等作为解决多维贫困的根本途径,引导"脱贫"和防范"返贫",提能力避返贫,新思路促扶贫。精准扶贫机制要建立在契合贫困本质的贫困标准上,找准"贫根",寻共性扶贫,诊特性脱贫。

关 键 词:多维贫困 动态贫困  能力贫困 精准扶贫  Biprobit  

分 类 号:F328]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