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无籽刺梨杂交起源:来自分子数据的证据    

Molecular evidence for hybridization origin of Rosa × sterilis( Rosacea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邓亨宁[1,2] 高信芬[1,2] 李先源[3] 周洪英[4]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41 [2]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41 [3]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市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400716 [4]贵州省植物园,贵州贵阳550004

出  处:《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070173;3111010391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KSCX2-EW-J-22;KSCX2-EW-Z-1);贵州省农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黔科合NY字[2010]3030)

年  份:2015

卷  号:24

期  号:4

起止页码:10-1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BIOSISPREVIEWS、CAB、CAS、CSCD、CSCD2015_2016、JST、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为追溯无籽刺梨(Rosa×sterilis S.D.Shi)的物种起源,以该种及同域分布的蔷薇属(Rosa Linn.)14种、2变种和2变型为实验材料,并以小叶金露梅(Potentilla parvifolia Fisch.)为外类群,选取5个叶绿体基因片段(psb Atrn H、trn L-trn F、trn K-mat K、psb I-psb K和rpo C1)及2个核基因片段(ITS和GAPDH)进行扩增和测序,并据此利用贝叶斯分析(BI)和最大似然法(ML)进行系统发育重建。结果显示:5个叶绿体基因片段联合组成1个全长3 365bp的数据集,在据此构建的BI系统树中,无籽刺梨与长尖叶蔷薇(R.longicuspis Bertol.)聚在一起,后检验率(PP)为0.96、靴带支持率(LB)为81%。43条ITS序列组成1个全长617 bp的数据集,在据此构建的BI系统树中,无籽刺梨的4个单倍型与缫丝花(R.roxburghii Tratt.)、白花刺梨(R.roxburghii f.candida S.D.Shi)和无刺刺梨(R.roxburghii f.inermis S.D.Shi)构成分支a,PP值为1.00、LB值为98%;无籽刺梨的另外3个单倍型与软条七蔷薇(R.henryi Bouleng.)及长尖叶蔷薇的2个单倍型共同构成分支b,PP值为0.93、LB值为85%。63条GAPDH基因序列组成1个全长883 bp的数据集,在据此构建的BI系统树中,无籽刺梨单倍型H2与长尖叶蔷薇的2个单倍型聚为分支A,PP值为1.00、LB值为99%;无籽刺梨单倍型H1和H3与缫丝花、白花刺梨和无刺刺梨聚为分支B,PP值为1.00、LB值为100%;无籽刺梨单倍型H4单独聚为一支。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无籽刺梨起源于长尖叶蔷薇与缫丝花的天然杂交,长尖叶蔷薇和缫丝花分别为其母本和父本。

关 键 词:无籽刺梨  物种形成 核基因 叶绿体基因 杂交亲本 系统发育树

分 类 号:Q74] Q949.751.8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