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世纪转型: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雷达访谈录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张继红[1] 雷达[2]

机构地区:[1]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 [2]中国作协创研部

出  处:《文艺争鸣》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与社会文明价值建构--近三十年小说书写研究>(13BZW120)阶段性成果;天水师范学院"青蓝"人才工程基金项目资助

年  份:2015

期  号:12

起止页码:58-6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SSCI、CSSCI2014_2016、RCCSE、RWSKHX、ZGKJHX、核心刊

摘  要:在城乡快速转型的社会语境下,"乡土中国叙事终结"说、"完整乡土中国破解"观,以及"城市文学取代乡土文学"等"终结性"观点正在不断地逼近乡土文学。持以上观点者认为,当今乡村社会已经解体,作为乡土文学的土壤和根基均已不复存在,乡村也日渐"虚空化",因而乡土文学在当下中国已经终结了。事实上,虽然我们避免不了也不能抗拒从"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的巨大车轮,但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不是从乡土到城市,而是从乡土到城乡。在今天没有真正完成城乡一体化的这一环境下,终结乡土及乡土文学的说法明显是片面的,乡土文学的生命力仍然很强大,中国的乡土文学作为传统也仍然会潜隐而顽强地存在。在当下中国从"乡土中国"转向"城乡中国"的过程中,城乡中国的叙事和城市中国的想象仍是缺失的。我们既没有成熟的城市书写,也没有完成乡土中国转向城乡中国的经典性文本。倘若能将变动不居的时代裂变,特别是城乡转型期间的人物命运连筋带肉地写出来,将乡土价值的蜕变与坚守活脱脱地呈现出来,乡土文学可能还会出现另一种景观;倘若城市碎片还没有整合出完整有序的城市文化,我们的心灵还没有完成城市化的自足与自觉,矗立于我们心中的乡村精神、乡土世界以及人类社会的童年记忆就不会消失!但这需要作家对乡村社会的拥抱,对城乡转型中鲜活的生命个体的熟知、理解与同情,而不是臆想式的乡村,更不是"憎恨现实"。

关 键 词:乡土中国 乡村文化  乡土世界 乡土叙事 生命个体 人物命运 城乡一体化  阎连科  原乡 《平凡的世界》  

分 类 号:I207.4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