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 EI收录)  

Effects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Models on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Stabil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张勇[1,2] 胡海波[1] 黄玉洁[3] 李土生[2] 周子贵[2] 郭晓平[1] 高海力[2]

机构地区:[1]南京林业大学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37 [2]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中心,浙江杭州310020 [3]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3

出  处:《环境科学研究》

基  金: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公共管护支出项目;江苏省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与南京林业大学林学优势学科项目;浙江省林业科技项目(2012B17)

年  份:2015

卷  号:28

期  号:12

起止页码:1870-187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4、CAB、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5_2016、CSSCI、CSSCI_E2014_2016、EI(收录号:20155201731041)、IC、JST、NSSD、PROQUEST、RCCSE、RWSKHX、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为揭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分别在浙江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石梁岙和凤阳湖设置样地,采用13C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常绿阔叶林与杉木林、柳杉林与针阔混交林全土和不同粒级(0~0.5、〉0.5~2.0、〉2.0~5.0、〉5.0 mm)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及其分子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常绿阔叶林0~20 cm层全土w(有机碳)(12.84 g/kg)显著高于杉木林(9.98 g/kg),柳杉林(13.93 g/kg)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11.54 g/kg)(P〈0.05).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团聚体w(有机碳)总体上均随着粒径的增大呈降低趋势.②与杉木林相比,常绿阔叶林全土有机碳中w(烷氧碳)较高,w(烷基碳)、w(芳香碳)、w(烷基碳)/w(烷氧碳)、w(疏水碳)/w(亲水碳)则较低,显示常绿阔叶林全土有机碳稳定性较差;与针阔混交林相比,柳杉林全土有机碳中w(烷基碳)、w(烷基碳)/w(烷氧碳)、w(疏水碳)/w(亲水碳)较高,w(烷氧碳)则较低,显示柳杉林全土有机碳稳定性较好.与0~20 cm层相比,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20~40 cm层全土w(烷氧碳)均明显降低,w(烷基碳)、w(烷基碳)/w(烷氧碳)、w(疏水碳)/w(亲水碳)均明显升高,有机碳稳定性变好.③随着粒径的增大,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的w(烷基碳)、w(烷基碳)/w(烷氧碳)、w(疏水碳)/w(亲水碳)均呈降低趋势,w(烷氧碳)均呈升高趋势,说明团聚体结合的有机碳稳定性逐渐变差.研究显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不同树种组成是影响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及其分子结构、稳定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关 键 词:土壤有机碳 团聚体 核磁共振  植被恢复模式 分子结构  稳定性

分 类 号:X171.4]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