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唑类缓蚀剂在铜表面的吸附机理  ( EI收录)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Azole Corrosion Inhibitors on Cu Surfac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廉兵杰[1] 石泽民[2] 徐慧[1] 赵起锋[1] 王木立[1] 姜云瑛[2] 胡松青[2]

机构地区:[1]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常州213000 [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80

出  处:《表面技术》

基  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2BM010;ZR2014EL0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5CX02066A)~~

年  份:2015

卷  号:44

期  号:12

起止页码:19-2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_E2015_2016、EI、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目的对比三氮唑(TA)和苯并三氮唑(BTA)两种缓蚀剂的缓蚀性能,明确两种缓蚀剂在铜表面的吸附类型,并从实验和分子模拟角度解释其吸附机理。方法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法测试两种缓蚀剂的缓蚀效率,采用吸附等温拟合方法确定两种缓蚀剂的吸附类型,采用分子模拟中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计算两种缓蚀剂在铜表面的吸附能、形变电荷密度和分波态密度等参数,深入揭示其吸附机理。结果在不同浓度下,BTA的缓蚀效率均大于TA。两种缓蚀剂浓度与覆盖度的关系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其吸附自由能介于-35^-37 k J/mol之间。BTA在铜表面的吸附能绝对值(顶位为4.41 e V,桥位为4.36e V)要大于TA的吸附能绝对值(3.28 e V),吸附过程发生了明显的电荷转移,电子云处于两个成键原子之间,且N原子s,p轨道与Cu原子d轨道发生重叠。中性和质子化形式的两种缓蚀剂分子均可在铜表面发生平行吸附。结论由于BTA在铜表面的吸附能力强于TA,因此BTA的缓蚀性能优于TA。两种缓蚀剂在铜表面既能发生化学吸附,又能发生物理吸附。化学吸附是由于N原子的s,p轨道与Cu原子d轨道相互作用所致,物理吸附是由于中性分子的范德华相互作用和质子化分子的静电相互作用所致。

关 键 词:唑类有机物  缓蚀剂 吸附机理  动电位极化曲线  密度泛函理论 分波态密度  

分 类 号:TG174.4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