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肝硬化“虚积互生”的病机探讨
Discussion on Pathogenesis of Mutual Transformation between Deficiency and Cumulative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Liver Cirrhosi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研究所,国家中医药科研细胞分子生物学三级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1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73513;90709041;30672590;30271562;30371787;81102531;81274147);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2CCC00300);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湖北)重点病种研究项目(JDZX2012054);国家"十二五"重大专项项目(2012ZX10005005-001-015);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1CDB463);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24230110001);武汉市科技局科技攻关武汉市重大科技产业化专项项目(201260523199)
年 份:2015
卷 号:33
期 号:12
起止页码:2825-282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AB、CAS、CSA、CSA-PROQEUST、IC、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从生机学说探讨肝硬化"虚积互生"的病机认识,认为"虚"、"损"、"积"三者之间通过肝再生修复机制存在如下关系:肝损伤后通过正常肝再生修复而不会形成虚证,肝再生修复机制受到干扰后会出现虚证与实证两种结果,并会形成"因虚致实"、"因实致虚"恶性病理循环。肝再生紊乱是导致肝纤维化向肝硬化进展中出现"因实致虚"("积生虚损")、"因虚致实"("虚损生积")两种病机转换("虚积互生")的关键环节。治疗主张协调运用"扶正除积"与"除积复正"。在"虚积互生"的病机转换之中,"肝肾精虚"是肝纤维化向肝硬化进展的基础证候,常见的"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肾虚邪实"诸证均在"肝肾精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采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通过调控肝损伤与肝再生失衡,打破"虚积互生"恶性病理循环,显著提高防治肝硬化的临床疗效。
关 键 词:肝硬化 虚积互生,生机学说,肝肾精虚 调控肝再生
分 类 号:R657.3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