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夏季风变异及其对中国西南气候的影响
Vari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summer monso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and its impact on the climate in southwestern 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44 [2]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2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3CB430202);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2013CB956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337109;41305080);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高原气象开放基金课题(LPM2013003)
年 份:2015
卷 号:73
期 号:5
起止页码:910-924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AS、CSCD、CSCD2015_2016、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利用1951—2012年逐月NECP/NCAR-Ⅰ再分析资料和1960—2012年逐月中国西南地区116站常规气象要素资料,基于青藏高原地区夏季600 hPa涡度场特征,定义了新的青藏高原夏季风强度和位置指数,讨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季风变化对中国西南地区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季风强度整体增强,在20世纪90年代末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弱,与北半球气温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位置变化相对独立。夏季青藏高原季风强度和中心经度位置对中国西南地区气候有显著影响。当青藏高原季风偏强时,西南地区水汽异常辐合,以阴天为主,日照偏短,蒸发减弱,气温日较差明显减小,降水偏多;上升运动在川渝地区发展深厚,云贵地区仅限于600 hPa以下,川渝地区气象要素变化更显著。当青藏高原季风位置偏东时,西南全区受异常下沉运动控制,气温偏高,四川中、西部和贵州、广西等地出现较强的水汽异常辐散,气温显著偏高,相对湿度偏低,降水偏少。进入21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季风强度和中心经度的反位相叠加,加剧了西南地区的干旱化。新的青藏高原季风指数不仅能反映青藏高原地区的季风环流特征,而且对中国西南气候变化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可为中国汛期气候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 键 词:青藏高原夏季风 强度指数 位置指数 中国西南气候
分 类 号:P425.42[大气科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