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Micro-pore Structure of the Shale in Wufeng Formation-Longmaxi Formation in Jiaoshiba Are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杨锐[1] 何生[1] 胡东风[2] 张汉荣[2] 张建坤[3]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 [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成都610064 [3]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唐山063004

出  处:《地质科技情报》

基  金:中国地质调查局重大项目(12120114046901)

年  份:2015

卷  号:34

期  号:5

起止页码:105-11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4、CAS、CSCD、CSCD2015_2016、GEOREFPREVIEWDATABASE、RSC、ZGKJHX、核心刊

摘  要:孔隙结构是评价页岩储气能力、渗流能力以及是否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关键。以重庆焦石坝JY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5块页岩样品开展了有机碳含量、X射线衍射、压汞、氦气孔隙度测定,低温氮吸附、氩离子抛光电镜观察,并结合沥青反射率测定、天然气碳同位素等资料表征页岩孔隙体积、大小和分布特征;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探讨了孔隙结构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1JY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类型主要为无机孔(黏土矿物晶间孔、粒间孔和粒内孔)、有机质孔和微裂缝;2压汞和吸附实验显示页岩孔隙结构相对较复杂,以孔径小于50nm的孔隙为主,微孔提供了大部分的比表面积(约占65%),中孔提供了大部分的比孔容(约占57%),且以四面开放的平行板状孔隙为主,兼有多种其他形态的孔隙;3自白垩纪以来的多次挤压抬升剥蚀过程中,构造应力或温压的变化可能形成了大量微裂缝,沉积环境的差异制约了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厚度、分布以及有机碳的富集程度;4相关性分析表明,微孔、中孔的比表面积和比孔容与有机碳质量分数关系密切,其中中孔体积和微孔的比表面积表现最明显;黏土矿物和石英质量分数对孔隙结构的影响呈现此消彼长的效果;当Ro<3.0%时,微孔和中孔的比表面积、比孔容与Ro值呈弱的负相关,反之呈现增大趋势,这与过高热演化阶段,生气速率变慢反而制约了纳米级孔隙发育,导致微孔数量减少有关。

关 键 词:焦石坝  五峰组-龙马溪组  页岩气 有机质孔隙  孔隙结构 主控因素

分 类 号:P618.1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