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长江中游不同玉稻种植模式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
Comparison of Yield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mong Different Maize and Rice Cropping Systems in Middle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农业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0 [2]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 [3]武穴市现代农业示范中心,湖北武穴435415
基 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04B12);湖北省楚天学者启动基金(55204-09135);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306)资助
年 份:2015
卷 号:41
期 号:10
起止页码:1537-154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4、CAB、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5_2016、EBSCO、FSTA、IC、J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发展长江中游玉米生产是解决本区域玉米产需矛盾的根本途径。近年来随着长江中游玉米的快速发展,该地区出现了春玉米–晚稻、双季玉米和早稻–秋玉米等新型的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为探明其适应性和实用性,2013—2014年在湖北省武穴市设置了传统种植的双季稻(对照)、春玉米–晚稻、双季玉米和早稻–秋玉米共4种两熟制种植模式,分析比较其周年产量及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春玉米–晚稻和双季玉米周年产量显著高于早稻–秋玉米和双季稻。与双季稻相比,春玉米–晚稻周年产量、光能生产效率、光能利用率、积温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8.3%、14.1%、23.4%、16.4%、37.2%和44.3%,双季玉米分别提高了13.5%、8.1%、26.1%、11.4%、88.8%和37.8%。春玉米其产量、积温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两年平均比早稻分别高出30.6%、29.5%、57.2%和96.1%,而秋玉米和晚稻之间产量无显著差异。不同玉稻模式周年产量差异主要源于第一季春玉米和早稻产量的差异。可见,春玉米–晚稻和双季玉米是适宜在长江中游推广的两熟制种植模式。
关 键 词:玉稻种植模式 产量 资源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分 类 号:S51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