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脑梗死偏瘫患者针刺下神经作用机制的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The effectiveness of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hemiplegic patients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王苇[1,2] 赵义[1,2] 周龙江[1,2] 张新江[1,2] 李澄[1,2] 李华东[1,2] 李郑[1,2] 孙琛[1,2]

机构地区:[1]扬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扬州225001 [2]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介入中心

出  处:《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基  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K2011451)

年  份:2015

卷  号:37

期  号:9

起止页码:662-66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AS、CSCD、CSCD2015_2016、IC、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目的应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LOD-fMRI)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纤维束的完整性及其脑功能区对钊刺的反应,探讨神经纤维束损伤时针刺的神经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例以左上肢偏瘫为主要症状的脑梗死患者,病程3~6周。对患者行DTI及针刺左侧合谷穴、外关穴任务下BOLD-fMRI检查。DTI原始数据经过处理后重建锥体束三维图像,观察右侧锥体束的损伤情况。BOLD-fMRI原始数据应用SPM8等软件处理之后,观察脑功能激活区的分布情况。结果20例脑梗死患者右侧锥体束有不同程度的中断受损改变。脑梗死患者针刺左侧合谷穴、外关穴任务下,两侧基底核区核团及丘脑激活最为明显,左额内侧回、额上回、左岛叶有明显激活区域,中脑网状结构、红核、黑质及左小脑山坡、齿状核、右侧额叶皮质见大量激活区域,左颞下回、梭状回、左额中回、左额下回、两侧楔前叶、右小脑山坡、右顶叶皮质有少量激活区。负激活脑区包括左后扣带回、右枕叶及右额上回。结论DTI技术可直观反映脑梗死偏瘫患者的锥体束损伤情况,损伤时锥体外系在针刺效应中发挥了显著作用,DTI与BLOD-MRI联合应用对研究脑梗死患者的针刺康复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关 键 词:脑梗死 锥体束 针刺 功能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分 类 号:R445.2] R743.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