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广州中医药大学心理系,广东广州510006 [2]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国际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3]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北京100872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非字面语言认知的神经心理机制研究"(14ZDB155);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14XNLQ05;14XNH065);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共建课题"汉语惯用语加工基本单元研究:来自ERPs的证据"(GD14XXL01)
年 份:2015
卷 号:38
期 号:5
起止页码:121-12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SSCI、CSSCI2014_2016、NSSD、RCCSE、RWSKHX、核心刊
摘 要:社会生活促进了人类意识的高度发展,形成人类隐喻性的、非直义性的交流方式。个体常常通过间接的言语交流方式来传递需要、提出要求以避免尴尬。虽然非直义性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数量巨大,经常出现,但是,理解非直义性语言比理解字面语言要难,需要更多的认知神经资源。近几十年以来,研究者对非直义性语言加工的认知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研究结论未能全面解释个体理解非直义性语言的路径。本文试图从宏观的角度探讨影响非直义性语言加工的认知能力: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以及在非直义性语言加工过程中不同脑区功能和作用:非直义性语言的加工不是单独脑区功能的激活,而是整个神经网络分布功能作用的结果。
关 键 词:非直义性语言 认知神经机制 心理理论 执行功能 脑偏侧化
分 类 号:B84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