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影响黄土湿陷性因素的微观试验研究    

MICRO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INFLUENCE FACTORS OF LOESS COLLAPSIBILITY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陈阳[1] 李喜安[1] 黄润秋[2] 黄磊[1,3] 李林翠[1] 洪勃[1] 刘振山[1] 蔡玮彬[1,4]

机构地区:[1]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西安710054 [2]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 [3]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呼和浩特100018 [4]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成都610045

出  处:《工程地质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17225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41440044);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资金资助项目(SKLGP2012K028);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资助项目(CTEC(2014)Z-KY-01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2014G2260008)资助

年  份:2015

卷  号:23

期  号:4

起止页码:646-65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4、CSA-PROQEUST、CSCD、CSCD2015_2016、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数码显微镜,分析了不同含水率黄土试样表面微区结构变化与黄土湿陷性的关系和不同埋深土样在水与外力共同作用下湿陷前后微观结构的变化特征。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所获取的微结构图像进行研究,分析了黄土湿陷前后土样中大、中、小孔隙和微孔隙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湿陷后比湿陷前土样微孔隙增多31.18%,小孔隙增多54.07%,中孔隙减少30.49%,大孔隙减少90.14%。这说明随着压力的不断增大,黄土中的孔隙被逐渐压缩,大孔隙和中孔隙的数量逐渐减少,小孔隙和微孔隙的数量逐渐增加,为黄土的湿陷变形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讨论了土样中4类孔隙对黄土湿陷的贡献量,从微观角度综合分析了黄土湿陷的成因机理。

关 键 词:黄土湿陷性 光学数码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表面微区结构  湿陷成因  

分 类 号:TU411.9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